
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柳州企业正“智行”
日前,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柳州举行宝骏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制造“三智”深化合作签约仪式,全面升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据悉,双方合作将催生出一款全新旗舰大六座SUV汽车——宝骏华境S。新车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鸿蒙座舱、乾崑车云,并首批搭载华为舱内激光视觉。
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让柳州企业走上“智行”的道路。“柳州计划用5年时间,针对新兴产业的终端产品开放全市超过100个示范应用场景,探索打造全空间无人示范区。”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王颖表示。
这份底气,源自柳州5年前的布局。
“2021年以来,聚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市本级财政支持科技经费达1亿元以上,帮助企业突破91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经济效益超478亿元。”柳州市科技局局长管伟荣介绍,“十四五”时期,柳州提出汽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线是智能网联和绿色低碳,特别是支持柳州企业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品智能化。
不仅仅是汽车,柳州推动的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覆盖了435家汽车、钢铁、工程机械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开展数字化转型,加速运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断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获批自治区科技尖峰行动专项36项;在新能源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智能驾驶突破常规依赖地图的限制,实现中国首个可覆盖全国的无图高速智能领航系统。
——柳钢集团推动“数智柳钢”建设,首个“AI数智钢卷平台”今年在冷轧厂运用,可追溯冷轧钢卷全生命周期产生的能源成本、备件消耗等数据,让冷轧钢卷生产成本下线即可实现结算。
——柳工在“全面智能化”战略指引下,深度融入“智造”生态。挖掘机智慧工厂13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实现年产能2万台;装载机智能工厂“地下、地面、空中”三位一体智能物流体系高效运作,5分钟下线一台装载机。
前沿技术陪伴传统产业“智行”,而新兴产业则加速推动制造业加速变革。
——今年6月,广西首台工业人形机器人在优必选柳州智慧工厂下线。一批人形机器人已参与到东风柳汽商用车智能制造工厂造车环节,实现“柳产人形机器人”造“柳产车”。
——柳州无人驾驶汽车获颁广西首批功能型低速无人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牌照,标志着广西无人驾驶汽车正式从封闭场地测试阶段,转入开放道路测试阶段。柳州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飓芯科技国内首条量产氮化镓激光器芯片产线满产达产,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107%,助力我国光电子科技和产业发展。
——风电产业“串珠成链”,嘉泽、金风等企业的“链主”效应逐步显现。
扫描柳州“人工智能+”,发展势头正劲:42家智能终端及机器人制造企业、12家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75家智能工厂、62家数字化车间,已形成年产2万台智能服务机器人生产能力,构建起覆盖6大系列50多种规格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和智能终端设备产业链集群。
统计数据为柳州人工智能产业作注脚:今年1—7月,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形成产值57亿元,同比增长23.7%;累计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个,总投资39.84亿元;完成工业投资3.56亿元,同比增长11.3%。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